近日,国务院工信部正式向4家企业颁发5G商用牌照,这标志着5G商业竞跑的发令枪已然打响,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诸多行业产业都即将融入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而作为水产板块的渔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之际,渔业必将会插上更加智能的“翅膀”,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总结探讨智慧渔业和渔业智能装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机遇,挖掘更多优秀创新技术和创新成果,助推现代渔业创新科技企业在智慧渔业、智能装备成果、技术上的转移、转化与创新发展,搭建成果技术与应用领域的精准对接平台,推动渔业绿色发展。中国渔业协会于2019年6月20日在合肥举办“2019首届中国智慧渔业发展论坛”。
本次论坛以“智慧兴渔,绿色发展”为主题,由中国渔业协会主办,中国渔业协会智慧渔业分会和中国水产养殖网联合承办,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水产学会、江苏省水产学会、安徽省渔业协会、广东省饲料行业协会、广西渔业协会、中国渔业协会各分会协办,中信格义循环经济有限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中设国际会展有限公司特邀协办。参会嘉宾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曹庆波、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原安徽农业委员会副巡视员陈静宏、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孙刚、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蒋军、中国渔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毅、中国渔业协会副会长王德芬、中国渔业协会智慧渔业分会会长叶宁,以及致力于智慧渔业与渔业智能装备发展的行业代表人士近700人参会。
前排嘉宾
智慧渔业兴于渔业绿色发展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 曹庆波
报告题目:大数据引领驱动乡村振兴
自2014年以来,大数据技术和产业蓬勃兴起,与经济社会各产业各领域的融合日益广泛和深入。从2015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落实多项相关优惠政策。
发挥大数据两大核心功能——预测预警、优化配置投入要素结构,让大数据在精准对接产销、防御自然灾害、防控动植物疫病、降低投入成本、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释放数据价值,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管理更简单。
曹庆波总结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助力产业振兴的总体思路:
一是构建数字资源体系:基础工作
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三是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产业数据,精准预测
四是强化信息技术服务: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发展生产性服务
五是加快实施农业大数据相关工程项目:完善数据信息平台
六是建立共生型生态:主体齐心协力,同向发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 桂建芳
新时代水产养殖的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
目前,水产养殖业存在成本压力、环境压力、安全压力三大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水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也进一步明确了渔业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生态优先和供给侧结构调整已经导致水产养殖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已在保护水环境健康,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
水产养殖模式变革的关键变化有两点:
一是朝集约化,即设施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改变我国水产养殖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养殖现状,通过关键技术及其技术集成减少养殖过程中的饵料损失和减少用药等,可有效减轻药物残留和富营养化对水环境质量与负载的影响,具有保护水环境和生态优化作用。
二是朝生态化和有机化的方向发展,如稻渔综合种养就是在充分利用水生动物生长所需食物链和稻谷生长营养需求的生态功能优势,可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和稻田杂草,增加水体营养盐,提高稻田土壤肥力,还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有利于降低稻田CO2和CH4的排放量,增加稻田的生态服务功能,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生产出更多质量安全的稻米和水产品。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通威股份首席水产专家 吴宗文
通威智慧“渔光一体”促进绿色养殖转型升级
吴宗文在报告中介绍了“渔光一体”商业模式的运行情况:该模式属于通威股份首创,即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产出绿色水产品,实现“一种资源、两个产业”的集约发展的优势,实现对我国蓝色国土资源的综合立体开发。
通威智能养殖系统集水质在线监测、养殖设备控制、视频监控于一体,可实现池塘溶氧、水温、pH、氨氮等实时监测,可实现增氧设备、投饵设备、水泵等远程操控,大大节约劳动力,提高养殖效率。包括水源保障、底排污、智能均衡增氧、精准组合投喂、智能监控、电化水杀菌六大智能设施渔业系统。






